孩子是自私的!孩子自私怎么办?母婴网宝宝心理小编提醒妈妈们注意:在成人的世界,有成功与失败,有正确与错误,但对于幼儿,他/她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是非。因此,孩子不能区分正确与错误是正常的,不能把成年世界的标准套用在孩子身上。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把东西分给别人,只知道是"我的",这并不代表孩子自私,他/她只是在建立自己的疆界,然后才逐渐学会分享。所以,不要强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儿,更不要斥责孩子"你怎么这么自私!"
2011-8-7 11:25:06 上传
下载附件 (15.16 KB)
心理学上的依据:
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,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,接触、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,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;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,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,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,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。
生物学上的依据:
"自私"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。一定程度的"自私"并不是一件坏事。正因为"自私",人们才会特别悉心地保护自己生活所需的必需品:自己的衣服、自己的食物、自己的房子。
普遍的情况:
到了三四岁以后,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,幼儿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,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。懂得合作、分享。这时,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,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。
孩子不自私,大人要做到:
大人不能抱有"从小护东西,长大不吃亏"的心理。
不对孩子过分保护,使孩子会觉得别人为他做事是应该的,好东西自然应属于他。从而缺乏与别人分享、协作的意识。
委过于人,为孩子开脱。比如孩子走路摔了一跤,妈妈说"这个地真坏!摔我们宝宝,打它!"这样,孩子的观念中,错的、坏的都是别人的,对的、好的都是自己的。即使是自己犯下的错误,也会推卸到别人身上。
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交往,不过多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交往。
孩子怎么怎么办?相关案例参考:
问:我孩子非常自私,什么东西都往自己那里划拉。我和他妈吃一口都不行,怎么办呢?他太独了。他今年7岁,学习还可以,就是太自私。我们家没这样的人,不知道和谁学的?
答:这个问题,我们专门请教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辅导工作室特聘咨询师、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。
她说,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,特别是7岁以下的儿童,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,多从自我考虑问题,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,很少关心别人,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,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“自私自利”,但需要家长及早认识这个问题,有意识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,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,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,使其养成为他人着想、帮助别人的习惯,否则,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,而不指导他们学会分享就会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。
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。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,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,长辈的疼爱更是让幼小的孩子感到我是家里的中心,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,几乎每次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,这种过分的溺爱、迁就,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。
当然,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儿童,家长不必恐慌,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。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,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,只要家长认真对待,方法得当,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您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:
1.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。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,如果孩子独占的话,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,不能再放任不管。一开始,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,但家长绝不能让步,一定要坚持到底。偶尔的“旧病复发”也是正常的,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。
2.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。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,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,不过分迁就,即使孩子很强硬,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,不给孩子留余地。如果有一次妥协,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,所以,家长要有狠心、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。
3.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。家长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,即碰钉子的机会,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,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,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。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,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、帮助、谦让别人的乐趣,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。
4.家长要以身作则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、爱护,尤其要多孝敬长辈,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,长此以往,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