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医圣故里”中医世家】李氏中医:传承岐黄守初心
“李医生,这腿疼、胳膊疼、头疼的毛病折磨我十几年了,啥活都干不成,路都走不动了。”8月11日,一位手持拐杖的中年妇女来到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李俊诊室,话还没说完,眼泪已经在眼眶打转。“这不是啥大毛病,我给你扎几针都好了。”李俊拿起银针,在患者额头、双手、双脚扎了5针。5分钟过后,患者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,露出了笑容:“真神奇啊,头也不晕了,双腿也轻松了。”“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痛苦是医生的天职,学医不是为了赚钱,赚钱成不了大医。”这不仅是父亲李向义对李俊的谆谆教导,也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李俊是李氏中医第三代传人。祖父李平安早年跟随邓州市杨清渊诊所司药,后在家乡高集镇后李村当村医。李向义自幼酷爱中医,早年随父李平安学习,后拜师邓州名医周连三,深得其传。《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医宗金鉴》《黄氏八种》等中医典籍,李向义熟背于心。他深谙药物之利害,每每遣方用药,必定斟量酌效,扬药之长,避药之短,力求所组之方效验且平和,治疗病患疾苦且不伤其身之正,并善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,尤其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病,门诊量每年万余人。著有《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》《经方临床三则》《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坐骨神经痛》《清热解毒治疗热毒型脱疽》等几十篇论文。李俊曾外祖父谢景太,一边行医,一边为官,擅长外科,运用笔墨圈病及丸、丹、膏、散治疗疮科,人称“南园谢”。外祖父谢朝军继承医技,母亲谢振强,退休前在市中医院工作,擅长各种中药的鉴别与炮制。李氏中医的薪火传到了李俊兄妹的手中,闻着药香味长大的他们,都走向了传承、弘扬中医药文化之路。哥哥李云,受父亲影响,上小学时就开始背诵《药性赋》《汤头歌诀》《濒湖脉学》等中医典籍,之后学习《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等中医经典及各家医案。取得行医资格证后,随父亲在市中医院坐诊,在脾胃病、周围血管病、喉部疾病等病证治疗方面经验丰富,因善用经方,疗效可靠,费用低廉,许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。他响应国家号召,只身前往云南边境支医,后举家迁往云南潜心中医。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,他有空就去搜集民间验方,向当地百姓请教。在云南期间又钻研《滇南本草》,并结合自身经验应用于临床,疗效显著。弟弟李晓在父亲的影响下,也热爱上了中医药事业。李晓坚持辨证论治、凭证用药,在牢固、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情况下,抓住主症、详询病史、追寻病因、四诊合参、放眼整体,用药精准而疗效极佳。特别在治疗脉管炎方面,除了继承李向义用温、清、和、补法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经验外,总结出了一个外用经验秘方,以此药方外敷患处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,缩短了治疗周期,提高了疗效,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。李晓不仅勤求古训,还坚持创新。新中医院启用后,他挑起大梁,带头成立了中医院康复科,在保持传统中医优势的基础上,学习现代医学康复新技术,在结合针灸、推拿按摩、药浴熏蒸等传统康复手段的基础上,充分运用现代新设备新仪器,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。在其带领下,康复科又与北京的医院合作,成立京邓联合康复诊疗中心,更好地满足患者康复服务需求。李俊是李向义的长女,虽然生在中医世家,可父亲不但不支持她学中医,还对其多次劝阻。自小瘦弱的李俊就凭着一股倔强劲儿去偷看父亲的医书,她靠着翻《康熙字典》啃完了没有注解的《周易》。李向义也为女儿的坚韧所打动,摒弃“传儿不传女”的传统观念,并在临床上对李俊循循善诱、悉心教导。李俊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精准深刻,用药开阖有度,专攻疑难杂症,临床擅用仲景处方,医治内科、妇科疾病,对肝、胆、脾、胃、风湿病痛及奇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,慢性咽炎治愈率达 95%以上,尤其对周围血管病(脱疽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深静脉血栓形成等)有深入研究。曾用纯中药疗法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数名,急救强心针无效的濒死患者数名,成功救治因无法放置心脏支架而被放弃治疗的心梗患者多名,针药并用救治多例顽固性高血压、心脏病、顽固性失眠、不明原因发热、慢性咽炎、肝病、脾胃病及神经官能症、抑郁症等疑难杂症,患者遍布全国各地,所著论文《二位一体治疗慢性咽炎》,荣获得省、市级科技成果奖。59岁的李俊仍然坚守在一线,在治病救人的同时,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培养出了200余名中医学术继承人,在全国各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。2017年,我市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李氏中医世家的称号。从走上中医之路到退休,再到返聘发挥余热,越来越多的“李俊”们用实际行动坚守医者初心,传承中医国粹,弘扬中医药文化,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