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门户网鸭鸭 发表于 2020-7-30 15:20:09

邓州人去过这么多次的花洲书院,竟然没有发现...

邓州人去过这么多次的花洲书院,竟然没有发现这里的夏天竟然如此美!千年前有人在这里—《花洲书院》写下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今日登高而望,透过层层叠叠的宫宇楼阁,仿佛看到了当年范公治下文运大振的书院盛景。



不管身在何处,花洲书院在邓州人的心中应是一点抹不去的朱砂痣,一位文人千年前为好友重修岳阳楼书的记,亦成就了今日的邓州八景之首:“花洲霖雨”



进入书院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石雕雕刻而成的全景图,三分古韵,七分工艺,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的是一座千年学府。


相对于其他地方,在这里观景应会多上几分虔诚和探究,走过绿荫环绕的小道,转首间便是范仲淹那句感人至深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当年在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后仍能挥笔写下如此绝句,不愧于南宋朱熹对他的称赞——天下第一风流人物。




拾阶而上,书院的前景便已能窥探一二,经过几次修复的建筑,仍能在新砖黛瓦间感受到其悠久岁月沉淀下来的古朴沧桑。层峦叠嶂中露出的建筑一角,也让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欲望。



院落正中心便是那位被后人传颂了千年的范文正公——范仲淹。昂首抚须之姿,灼灼风华,让人不由得感叹当年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是何等的意气风发。




正值炎夏,相比于空气中的炎热躁动,水中世界应是别有一番风味,这一点看着池中戏水的游鱼便能知道一二,不知当年的书院是否也有这一汪碧水,三两白衣聚此高谈论阔,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




毗邻亭台的是名人馆,朱红已退的大门不仅没有给人残破之感,反而与院中圣洁的白花的相得益彰,让人升起了肃穆之心,这里是为纪念古今邓州籍名人而建,借古喻今,以史为鉴,这些前辈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。




很是喜欢这样细心地设计,随便转过一个连廊,拐角处便可看见小巧精致的桌椅板凳,游至此处,歇歇脚,暂缓一下旅途的疲惫,便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行程。




崇德尚贤,范公到邓便致力于兴学风,重贤才,以宰相之才智治理邓州,使得邓州文风大振,古往今来,“学”之一字,总是重中之重,可能这也是如今很多家长愿意带孩子来书院的原因,一是观景,二则希望能被这里气氛晕染一二。



若是没有看到这幅策马图,一时很难想起他也是一位能征会战的武将,“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”,总是如此炙热的情怀,让人难以不去动怀,一腔热血,满心抱负,却奈何朝堂诡谲,身不由己。念至此处,真真是人生多有不易,范公精神深值学习。




这也便不奇怪当年朝廷命范仲淹移守荆州,邓州百姓对其感其恩德,绵延数里,跪道挽留。



穿梭于古殿连廊间,不经意间踏进了国学班,虽是后世仿古而制,站在这里却能感受到一股思学之风拂面而来,庆历五年,被贬离京,辗转邓州,范公当年变法失败的失望、不甘,作为后人的我们已无从感知,但他在邓修览秀亭,构筑春风阁,营造百花洲,给邓州带来的思学之风,却是绵延千年,经久不衰。



不同于中西部建筑群浑厚大气的北方风格,东部百花洲建筑群为江南园林风格,小巧玲珑。从这个角度说,范仲淹“一不留神”还成了将南方建筑风格融入北方建筑的设计大师。







曲折幽静的连廊跨水而建,漫步其中,绿树古道,也难怪古人总是诗兴大发,那时的山川美景,琼楼玉宇,确实让人心为之震撼。





只是可惜才学浅薄,若不然,寻一阴雨绵绵之日,独坐凉亭,说不准也能吟诗一首,以表内心欢喜。


行至尽头一颗老树巍然挺立,耀眼的阳光穿叶而过,是一种勃勃生机和淡然立世的姿态。阳光总是能照进阴霾,哪怕只有几缕,也足够散发光芒。



刚出连廊,便闻阵阵水声,不同于先前的幽静,这里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,虽仍是水、楼相结合的风格,但这里更像一个活泼俏皮的姑娘,水流潺潺而过,欢快轻松。



大雨过后的月季,妖艳中多了分晶莹剔透,两种矛盾的美感,却在这一刻完美融合。





踏水而过,一阵水汽扑面而来,简直是烈日之下的及时雨,鱼儿从脚底悠然滑过,游人惊叹欣赏,却没有去捕捞,伤害,人与自然其实可以很好的相处。



转过楼阁,三个铜像映入眼帘,他们便“邓州三贤”——范仲淹、寇準、韩愈,不管是古时还是当代,他们的很多精神、行为都值得传颂学习,在此筑像,也是为了纪念警醒,毕竟历史长河冲刷之下,所有痕迹都容易淡化,唯有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承,才能历久弥新。



不知为何,总是喜欢穿过这样的长廊,仿佛走在历史的隧道里,隔着千年的时光与那时的人物对话,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,壮志离愁。



花洲大讲堂虽是现代新建,却继承沿用了整个花洲书院的风格,为兴国学,拔地而起。每个人心中应都是有着一股对国学的尊崇,古之圣贤,千年沉淀,才凝聚出了这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。


过桥,踏水,观楼阁亭榭,真是把江南的每一丝温柔都藏进了院中。



登上春风阁,目之所及,皆是风情,虽不及范公笔下洞庭湖的衔远山,吞长江,却也现了百花洲独有的幽静宜人,遥想当年,书院选址此地,应也是做了诸多考量。



如今的花洲书院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,人群接踵而至,却多是因为千年前有一人在这里书下了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的忧国忧民情怀。



历史是一个迷人的词汇,因为尘埃之下掩埋的过去,总让人有无尽的探索之欲,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不可撼动的过去,如这花洲书院,哪怕历经时光千年的冲刷,仍旧屹立在这片不算闻名的土地之上,神理不应从此尽,百年草树至今青,景致轮转,几多变幻,不变的应是人们心中共同坚守的信念和希冀。

海龟 发表于 2020-7-30 15:21:05

{:mocs_45:}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邓州人去过这么多次的花洲书院,竟然没有发现...

邓州市,邓州网,邓州吧,邓州论坛,邓州门户网